近日,杭州市出台《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以三分之一的篇幅规定了外卖配送员在签约、培训、保险、报酬、补偿、
(相关资料图)
近日,杭州市出台《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以三分之一的篇幅规定了外卖配送员在签约、培训、保险、报酬、补偿、查询、重大事项知情权、防疲劳、算法规制、申诉、关怀基金等方面各项权益。当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经有8400万人,如何更好地去保障他们的权益?《新闻1+1》连线浙江省杭州市司法局立法处处长金志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共同关注:外卖骑手的权益保障,杭州有“法”了!
管理办法瞄准了哪些重点问题?
33.9万,这是目前杭州外卖配送员的数量,而连接着线上与线下,商家与顾客,这些奔忙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骑手们,他们的权益如何保障?最近,杭州出台的一份管理办法引来各方关注。其中瞄准了哪些重点问题?又在用怎样的思路破解?
立法初衷是什么?
浙江省杭州市司法局立法处处长 金志华:杭州互联网经济比较发达,据不完全统计,杭州每天外卖派单量有220多万单以上,日均活跃骑手有4.3万多人。行业规模比较大,从业人数也比较多,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比如大家关注的外卖行业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非常复杂,还有严苛的算法,控制了外卖小哥的配送路线、配送时限、连续长工作时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外卖小哥的劳动权益,所以我们想在地方立法的权限范围内破解这些问题。
如何看待杭州立法为外卖小哥撑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教授 黎建飞:杭州市出台《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首先得肯定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地方立法先行也是我国立法的一个常态。杭州立法当中有两点特别值得肯定,第一,它强调了外卖骑手的相关主体定义,平台要给予明确,这样对骑手权益的保障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确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第二,其中特别关注到算法问题。算法涉及的是劳动定额的问题,劳动定额是普通人在标准工作时间能够完成的工作量,而算法它可能会通过“排除”各种干扰,以一个抽象的人来进行劳动定额,一个普通人就完成不了,所以杭州在积极突破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两项探讨是这次立法的亮点。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未来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教授 黎建飞:我觉得有三个方面:一、安全问题,因为任何工作都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而外卖骑手以及平台的其他用工者都有这个问题,安全措施是非常令人担心的,比如说车辆是不是符合安全标准,还有防护设施够不够,摔到地上以后会不会对他的生命构成威胁,所以在安全规范上应该出台大量的安全标准。二、工伤的问题,因为任何劳动都有风险,而这种机动性劳动的风险就更大了,所以劳动者受伤甚至失去生命后,怎么给予认定和赔偿的问题需要重视。三、社会保障问题,各项社会保险他们都没有,而这就会对他们个人以及家庭产生影响,而且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我觉得这三个方面问题是我们应该重点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