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份“博物护照”,看动物“明星”去!

科普时报   2023-08-06 10:29:47

科普时报记者 史 诗

在国家自然博物馆神奇的非洲展厅,刚刚发生了一宗“失窃案”。天蒙蒙亮的时候,调皮的狒狒在偷了一枚新鲜的鸵鸟蛋后迅速跑开,恰好被清晨觅食的黑背胡狼看见……

“这个展厅以一批非洲珍贵动物标本为基础,栩栩如生地再现非洲大陆野生动物生存环境。”8月1日晚,国家自然博物馆一年一度的“博物馆之夜”如约而至,“标本零距离”板块的专家正给大家揭秘策展背后的故事。


(资料图片)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每个开馆日的18时至21时,你有机会参与自然科学权威专家和科普教师开讲的“锺健讲堂”和“博物夜谈”,也可以走进科普剧场,看看一只“猩猩”如何摆脱牢笼束缚;亦或夜宿博物馆,与恐龙相伴度过惊险一夜……

手持“护照”,开启发现之旅

“今年,为了能让更多观众走进国家自然博物馆,原本一周的‘博物馆之夜’延长到一个月。”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副主任金淼介绍说,落实科学教育加法,博物馆应该行动起来,坚持用标本来“说话”,用严谨的科学做科普,希望更多青少年在博物馆度过一个精彩的暑假。

夜场参观前,在入口处领取一份“博物护照”,接下来的发现之旅中,你可以根据上面的信息在展厅中寻找对应展品并盖章打卡,也可以扫描手册上的二维码,观看介绍展品的视频片来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一进门,正对面就是古爬行动物厅,你一定会被中央展示的巨型恐龙骨架群所吸引。这里有中国人发现的第一只恐龙——许氏禄丰龙,它是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锺健在大西南抗战的烽火中发现的,杨锺健还在20世纪60年代担任过这座博物馆的首任馆长。展厅里还有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凶猛霸气的永川龙、小巧玲珑的驰龙、纵横海洋的鱼龙……亿万年前的恐龙世界就在你眼前啦!

瞧!那个重达1吨的大脑袋,依然是古哺乳动物展厅的“明星”。这个黄河象的头骨化石,早已“住”进了温湿度更稳定的展柜。在这座远古哺乳动物的乐园里,你还能邂逅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古老的“曾祖母”——中华侏罗兽,在这里追寻生命演化的印记。

别忘了去植物世界展厅看看世界上的“第一朵花”——辽宁古果。它生存于距今1.25亿年的早白垩世,是早期的一种被子植物。科学家研究认为古果科属于一种水生植物,因此推断当时的辽西地区曾经气候湿润、水草丰美。

一路“挖宝”,在“国藏精品展”里你还能见到瞪着圆圆的大眼睛的矛尾鱼、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中华鲟,以及许多珍贵的国礼标本。今年“博物馆之夜”期间,专业讲解员、志愿者讲解员、小小讲解员们将共同提供各具特色的精彩讲解服务,让你的打卡之旅并不孤单。

“夜宿”回归,话剧电影齐上演

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当属“夜宿”这一孩子们无比喜爱的项目重回“博物馆之夜”活动菜单。

当夜幕降临,和爸爸妈妈在博物馆“安个家”,不少小朋友已经跃跃欲试了。8月的每个周五和周六,4D实景故事体验、科普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极具趣味性的活动即将上演,孩子们不仅可以等来“恐龙”道晚安,也更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责任感。

在古哺乳动物展厅的科普剧场里,一只名叫“红彼得”的黑猩猩不幸被探险队捕获,为了摆脱牢笼的束缚,继续生存,它强迫自己模仿人的习性,几年之后,它终于过上了和人一样的生活……这个夏天,国家自然博物馆有幸把红彼得请来,讲述它自己的奇幻故事。

与“博物馆之夜”同期开幕的还有“科学电影启迪未来”自然科学4D影片联映活动,《小侏罗兽历险记》《黑羽精灵》《巨龙王国》《火星探秘》都将悉数上演,相信总有一部可以触动你的心灵。

打开围墙,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在大众面前,让科学知识走出去,吸引更多人走进来,这便是博物馆科普的意义所在。

“宝贝你看,蜀龙带刺的尾锤在四处摇摆,千万不要被它砸到脑袋哦……”“爸爸,马赛人的茅草屋竟然是这样的……”

这个夏夜,一起到古老而神秘的自然旷野去吧!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